安徽省太和县从古代到近代的自然灾害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六月,大水坏民舍。

淳化四年(993年)秋,霍雨败稼。


(资料图)

天圣五年(1027年),大水

治平三年(1066年)夏,大水

元元贞二年(1296年),大水淹禾

延祐三年(1316年)四月,大水。沙茨河溢,坏民舍。

至正二十年(1360年)黄河决口,县境所有沟河水溢。冬,民大饥。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沙河决口,县境被灾。

至元二年(1265年)黄河水溢,县治遂废,并入颖州。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口于武阳,沙河水溢,县境被灾。

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口荣阳东,县境被患

成化二年(1466年),大水,漫城尺许,是岁大饥,民死过半。

成化三年(1467年)大水,民大饥。

成化七年(1471年)冬大雪,河冰坚合,村落莫辨。

成化九年(1473年),大涝成化十一年(1475年)大水,秋禾尽淹

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水。

成化十六年(1480年)秋,墨雨。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大旱

成化十八年(1482年),大早。

成化十九年(1483年)夏早,秋(满

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夏早。

弘治二年(1489年)大火,五月黄河决口,九月至次年二月,大雪。

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二十六:日大雪,村落莫辨,河水坚合,禽鸟绝飞,至次二月始霁岁大熟。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五月,冰雹,六月大水。

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水。

弘治十六年(1503年)秋,霍雨,豆多腐。

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八月1、九月皆大水。

正德九年(1514年)夏大水,秋早。

正德十年(1515年)秋,大早。

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拔树。冬,气暖如春,草木皆华,是岁大饥。

嘉靖十三年(1534年)早,大蝗、跳蝴塞路。禾食殆尽。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大水。

嘉靖十六年(1537年),大早。

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蝗

隆庆二年(1568年),夏、秋大雨;冬,大雪,深丈许。

万历十五年(1587年),正月初一雷雨,五月,水伤禾。秋,大早。

万历十六年(1588年)秋,大旱。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霾雨飘麦,大水,树梢生根(疑是柳树生须),次年春民大饥,人相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雨爸。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水溢,入县城。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大早,大蝗。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大早县,大蝗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秋满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大旱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夏,大旱。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秋,早。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夏早,秋蝗。

泰昌元年(1620年),夏早,蝗灾。

天启元年(1621年)春,大雪、深丈许。

天启六年(1626年)春、夏大早。

崇祯四年(1631年)夏、秋皆满

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大水。

崇祯六年(1633年),夏,大水。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五月大蛙,六月大水。秋、黑风自西北来,白昼如夜,未几,飞蝗至。 崇祯八年(1635年)春早,百日不雨。五月飞蝗。六月大雨,十日不息。次年春大饥,民死过半。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肥河水溢,坏民舍,县境大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夏秋大旱

顺治十五年(1658年)夏,大雨月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大水,河堤溃

康熙七年(1668年)夏,大雨,秋(早霜,荠麦复经霜袭未获。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早,三月至八月不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蝗灾7,次年牛疫,死几尽。

康熙三十年(1691年),蝗辅成灾;次年复蝗灾。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大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秋皆大水,淹没田庐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七月,大水。

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飞蝗,七月 ,十月黄水至,县境河溢

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黄水至,七月沙河水溢,围城,东西城墙各记一角

乾隆六年(1741年)六月至八月,大雨。

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雨覆 ,五月至八月,大雨积满

乾隆八年(1743年),大饥疫

乾隆九年(1744年)大水。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大雨至七月。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水。

乾隆十五年(1750年)夏大雨,秋大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霍雨,伤禾稼,春饥。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水,河溢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水,河溢。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水至。大雨自六月初三至八月十一日,平地涨水数尺,被水饥漏者甚众。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二日迅雷、大雨、冰雹。

道光五年(1825年)豆遭虫害。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大水。

道光十三年(1833年)六月大雨1,七月大风拔树。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黄河水至,没民舍,沙河水溢,县境被围

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黄河水至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城记数丈。

咸丰六年(1856年)大旱,飞蝗至,禾食几尽

同治五年(1866年)秋初,霍雨连旬,沙河水涨,禾稼俱空。

同治七年(1868年)黄河决口,县境西北部被水。

光绪二年(1876年)蝗灾灾,旱灾。

光绪三年(1877年)春、夏大早。

光绪七年(1881年)大水。

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大雨可、冰爸。

光绪十三年(1987年)黄河决口,县境被水。

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雨、水。沙河水溢,围县城。

光绪十七年(1891年)县境西北部受蝗灾。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大雨伤禾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县境西北受蝗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至六月连降冰雹,秋大雨

宣统二年(1010年)秋,大雨

民国2年(1913年),六月初一,降雪尺许

民国3年(1914年)五月,雨苞。

民国10年(1921年)五月,大水。

民国11年(1922年)春早,夏大水,虫灾,秋早。

民国12年(1923年)夏满

民国14年(1925年)水灾。

民国18年(1929年)夏、秋早。

民国20年(1931年)六月至九月大雨水。

民国21年(1932年)六月至七月早。

民国22年(1933年)春、夏大旱。

民国25年(1936年)早灾

民国26年(1937年)秋涝

民国27年(1938年)六月二日至七日国民党先后掘开在开封西北的赵口、郑州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县境十分之九被水淹,灾民近40万人。

民国29年(1940年)秋、冬连灾。

民国30年(1941年)夏、秋早。

民国31年(1942年)春大饥疫,县境死亡数万人。

民国32年(1943年)春荒,哀鸿遍野

民国33年(1944年)大早。七月黄水暴涨,县境茨河溃口5处,宋唐河溃口3处,受灾民田约22万亩。八月,久早不雨,倪[、李兴等地苦早之后,蝗虫至,遍地蝗嘲,千百聚结,大如瓜、斗,未枯禾苗梗叶无存,竹、蒲芦苇尽光,村庄房积蝗尺许,房屋竞被啮记一村民三天捕捉4000斤。

民国34年(1945年),一月奇寒,河内坚冰可行车马。五月三十一日狂风,雷雨冰雹小者如卵,大者如拳,历史一小时,原墙、三塔一带小麦多被打落,禾苗飘如飞蓬,树叶飘零殆尽,飞鸟多被击死。六月至九月,百日久旱不雨,

民国35年(1946年),九月下旬,豫境蔡“河堤溃决,茨河暴涨,超历年最高水位二二尺余,河堤倾记数处,鱼虾游于宅屋。

民国36年(1947年)春早,夏[满,秋早。

1950年6月21日至7月二十二日,县境连降大雨,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沙河、茨河暴涨,县城倒灌,税黄、关集、洪山为重灾区。八月虫灾,水后补种荞麦,三次均被吃光。

1952年春,霜冻。6月上旬李兴等地两次发生蝗辅,随后各地发生蟋蟀、青头郎、钻心虫、红鲫蛛、豆虫等害虫,受灾面积1百万宙以上。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大雨连三次,湖洼地30万亩被水,倒塌房屋127间1,砸死5人,砸伤8人。

1953年4月12日凌晨,突降严霜,县境171万亩早春作物受冻成灾,60%禾苗全部冻死。100万亩小麦冻死30%,豌豆、蚕豆苗冻死60%以上,全县80%人口缺粮。5月大旱,持续两月之久。下旬光武、李兴、旧县、关集、原墙、税镇、大黄、赵庙等10区,41乡发生特大虫灾,10多种害虫把未枯禾苗全部咕光。7月大雨,持续到8月,7月31日,新集、李兴一带雨中带雹,14万亩秋禾受灾,沙、茨河水几度猛涨。9月,大早持续两月余,18万亩秋季作物歉收37%以上,小麦推迟播种。

1954年6月1日冰雹,赵集乡受灾。7月、8月大雨连降1124毫米,沙、茨、谷、肥等河流水位猛涨,超历年最高水位,县境72条大、中沟倒灌,全县221万亩农作物受灾,占总面积的92%。秋旱,病虫相继发生,受灾面积达100万亩

1955年,春大雪。5月3日雨雹。秋早。8月10日旧县镇两千年银杏树遭雷火,连烧3日,遂毁。

1956年6月13日,连降大雨4416毫米,受灾面积达155万亩,占总面积的77%。7月大雨连降17次,沙、茨河出现5次洪峰,133万亩秋季作物受灾。7月26日,赵庙、旧县、双浮、倪邸、坟台、原墙、长春、大新等8区、35乡遭风、苞袭击,8月阴雨连绵

1957年2月连阴雨。4月小麦遭受霜冻和冰苞袭击。7月7日至27日,连降暴雨266毫米,沙、茨河连续出现6次洪峰,水位达34.25米,县境主要河流出现险立口险段40余处,决口2处,茨河和万福沟堤漫溢10余处。沙、茨流域和湖洼地区遭严重水灾,61万亩中秋作物被淹。9月、10月大早,全县81万亩晚秋作物受灾。

1958年春,霜冻。5月麦锈病蔓延全县。9月至11月百日不雨,特大早灾

1959年6月至9月,百日不雨,大旱。

1960年4月1日,城关、旧县、李兴等区发生霜冻,全县106万亩小麦受灾。5月冰苞。6月午收后无雨,秋季作物未能及时播种中,25日起大雨连降3日,全县16万宙百农作物受灭

1961年4月9日凌晨2时至3时左右,全县气温下降3℃~5℃,出现霜冻,延续到6时,造成严重霜冻。春、夏早,灾连续发生,全县成灾面积88万亩,占受灾面积的87.9%。

1962年6月18日,全县发生虫灾,受灾面积达92万亩,成灾面积39万亩。7月7日,连降暴雨204毫米,夹有冰爸,造成县境4万亩农田受淹,38间房屋倒塌。

1963年4月,连降暴雨。8月暴雨成灾,自7月6日至9月1日,降雨量达860.36毫米,155万亩秋季作物受淹,占总面积的99.8%,其中64万亩绝收,全县平均减产74%。

1965年夏满,13个区受水灾,秋季作物减产五成以上,冬早。

1969年5月风灾,小麦枯死,减产85%以上。 1972年,春、夏、秋连续3次冰覆袭击,大者4至5斤。6月19日县境连降暴雨。7月1日夜,8小时连续降雨330.6毫米,为历史所罕见,平地积水00.7米左右,深处1至1.7米,县境上游郸城、界首客水漫天盖地而来,平地可行舟。7月2日,沙河暴涨,水位达33.09米,茨河、谷河倒灌,全县共淹倒房 15万间,砸、淹死37人,伤444人,损失价值900万元,31万人被水围困,2629个村庄受水,倪邱、原墙平地行船品,水灾过后,霍乱、痛疾等病蔓延全境。秋旱,补种作被早死。

1973年3月5日夜,突降大雪,平地尺许,雪后突起七级大风全县高压线损坏80%,造成全县停电。3月27日,气温急剧升高,各种病虫害相继发生,红蜘蛛、麦钻虫、地老虎为甚。秋、冬连早,百日不雨。

1977年春大旱,自上年8月至本年3月长期不雨,午季作物严重减产,全县出现夏荒,41万人缺粮750万公斤。秋、冬连早。

1979年1月30日,风雪交加1,持续两天,高压电路毁坏,损失120万元。6月8日晚8时左右,阵风10级左右,全县24个公社遭风覆灾害,117万亩未割小麦有66万亩脱粒倪邱、马集、双浮、宋集、原墙、郭庙、三堂、阮桥、三塔、关集降水冰雹10~20分钟,大如鸡蛋,小如蚕豆。宋集、三塔、双浮、马集、三堂、原墙、郭庙7个公社62个大队,麦粒打掉70%以上,春种作物被毁殆尽。9月12日至23日连降阵雨,秋禾受淹,冬旱。

1982年7月31日上午,县境东南西北方向遭到8到9级龙卷风装击,波及面长35公里,宽15公里,5把粗的大树被刮断,房屋被揭顶,墙被刮倒。大风过后,沿茨河、西 河流域暴雨如注,至8月1日,平均1日降雨量在130毫米以上,暴雨可中心达200毫米。倪邱、三堂、宫集、坟台、赵庙、洪山、李兴8区34乡严重被灾,25万亩秋季作物被淹,23000 树木被摧毁,500间房屋倒塌

1984年6月4日,暴雨加冰雹,持续4个小时,大者如鹅卵,最大的3.2公斤,受灾面积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7.5~15公里,受灾耕地24.2万亩。6月上旬至7月上旬,连降两次暴雨,降雨量达524毫米,其中7月6日在6小时内降雨2551毫米,全县14个区78个乡受劳面积达175.9万亩,其中29,5万亩绝收。倒塌房屋2270间,死伤性畜57头。7月24日和8月8日,原墙、旧县两区遭受龙卷风装击,有348间房屋被揭顶,480棵大树连根拔掉。 来源《太和县志》

关键词:

    为你推荐

    安徽省太和县从古代到近代的自然灾害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六月,大水坏民舍。淳化四年(993年)秋,霍

    来源:个人图书馆-gudian386 23-06-24

    深圳大芬村油画厂家_大芬村油画价格 每日聚焦

    1、价钱呢看你买画而定。2、可以坐383直接到大芬油画村或372到大芬沃尔

    来源:互联网 23-06-24

    世界微头条丨芊英血华

    这天,玉泉夫人带着上百名教子到宁安府外游玩,这种高规格的家族核心聚

    来源:哔哩哔哩 23-06-24

    电话号码归属地更改怎么办理?(电话号码归属地)-当前视讯

    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电话号码归属地更改怎么办理?,电话号码归属地

    来源:互联网 23-06-24

    把“空间站”建在地球上——走进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_全球焦点

    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轨道上,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成为我国航天事业

    来源:新华社 23-06-24
    返回顶部